第7章 三字经(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移动文学 www.yd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十传[1],三百载[2],梁[3]灭之,国乃改。
【注释】
[1]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位皇帝。[2]三百载:唐朝统治将近三百年。[3]梁: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译文】
唐朝共传二十位皇帝,历时将近三百年。后梁的朱温灭唐之后,江山易主,国家就改掉了。
【解读】
唐太宗统治期间,任人唯贤,善于纳鉴,又体恤百姓,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社会出现祥和安宁、盛世空前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时,他励精图治,使得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又进入第二个盛世,人称“开元盛世”。但后期由于他对杨贵妃格外宠爱,又宠信、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臣,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后果,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唐朝,这也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杨贵妃,字玉环,唐代蒲洲永乐人,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深得唐玄宗宠爱。《过华清宫绝句》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真实写照。《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描写他们爱情的名句,后唐玄宗被逼赐死了杨贵妃,真应了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梁唐[1]晋,及汉周,称五代[2],皆有由。
【注释】
[1]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2]五代:唐朝之前有宋、齐、梁、陈、隋五代,称前五代;唐朝之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称后五代。此处指后五代。
【译文】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更替时期,史上称作五代,五代更替都有一定缘由。
【解读】
朱温,小名朱三,后梁太祖,唐朝砀山人。参加农民起义后,又归降朝廷,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任命为大将军。在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家的朱温后来废掉了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建立后梁。后梁是被后唐所灭的,建立后唐的正是李存勖,唐朝晋王李克用之子。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与父亲一起讨伐朱温,攻灭后梁,一统北方。但他荒淫无度,又听信谗言,内乱四起,死后由儿子李嗣源继位。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掌握重权,后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为条件获得援助,攻灭后唐,登上皇位,建立后晋。后晋灭后是后汉,开国皇帝是刘知远。五代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建立的后周,郭威死后,由皇后的内侄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
炎宋[1]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2]。
【注释】
[1]炎宋:赵匡胤建立宋朝,区别于南朝刘宋,史称赵宋,赵宋以火德为崇,故也称炎宋。[2]南北混:即南宋和北宋先后与北方辽、金、西夏等相攻混战。
【译文】
炎宋兴起,赵匡胤受后周“禅让”,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个皇帝后,又陷入南北混战的局面。
【解读】
宋太祖赵匡胤,涿州(今河北)人。周世宗柴荣死后,周恭帝柴宗即位,尚且年幼。辽兵南下入侵时,赵匡胤受命领兵出征,此时他已是禁军将领,掌握后周的兵权,这次出征发生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军队在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士兵们倒戈拥护赵匡胤做皇帝,给他穿上了黄袍。回到京城后,整个京城也被赵匡胤占领。周恭帝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对周朝的太后和幼主也没有动手,后周柴家子孙在宋朝还是有一定特权的。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辽[1]与金[2],皆称帝,元[3]灭金,绝宋世。
【注释】
[1]辽: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2]金:女真族创建朝代,国号金。[3]元: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译文】
北方的辽人、金人纷纷建国称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宋两朝,建立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解读】
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关于继承的原因也众说纷纭,是个谜。到了宋徽宗的时候,辽、金、宋还有西夏国的关系十分复杂。辽朝是被金朝灭掉的,后金朝又灭了北宋。宋朝的人、物、财都被金朝掠夺,这就是史称的“靖康之难”。面对金兵入侵,宋朝军民奋起抗战,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将领,尤以岳飞为代表,更是留下“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名句。宋朝很快又推出新皇帝宋高宗赵构,皇室南逃,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后来金朝又被蒙古和南宋联合灭掉。
舆图[1]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2]废[3]。
【注释】
[1]舆图:指领土疆域。[2]国祚:帝位,王位。[3]废:废弃。这里指国亡。
【译文】
元朝时的疆域很广,所属领土超过了之前的任一个朝代。然而历经九十多年,就灭亡了。
【解读】
元朝是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王朝,不仅统一了中国,还兼并了很多民族,包括后来成洁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领土,强盛时期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亚,甚至有说北到北冰洋。在元朝和南宋相争更替的时候,也出现了英雄人物文天祥。南宋末年,国势微弱,支撑不住元朝大军摧枯拉朽式的战争,军队兵临城下。文天祥接到宋恭帝诏书,出兵勤王。文天祥希望通过与元军谈判来刺军情、探虚实,结果不但被元军大将伯颜扣下,而且文天祥的军队也被南宋朝廷解散。羊入虎口、身陷囹圄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的策反归顺的意图视死如归,宁可以身殉职。正如《过零丁洋》所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太祖[1]兴,国大明[2],号[3]洪武,都金陵[4]。
【注释】
[1]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早年家贫出家,在皇觉寺为僧。[2]明:国号。[3]号:年号。[4]金陵:南京。
【译文】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定都金陵。
【解读】
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困,放牛、为僧、云游。艰苦的生活磨练使他练就了坚毅勇敢的性格,积累了很多社会经验,也结交了能人义士、朋友。后来他参加红巾军义军起义,屡有战功,渐成统帅,南征北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当上了皇帝,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今南京)。朱元璋是继汉刘邦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贵为皇帝后,性格使然敏感多疑。为了使大明江山稳妥地传下去,后来也杀了很多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先后就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等。
迨成祖[1],迁燕京[2],十六世,至崇祯[3]。
【注释】
[1]成祖:指明成祖朱棣。[2]燕京:今北京西南。[3]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俭的年号。
【译文】
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从金陵迁到燕京。明朝历经十六个皇帝,到崇祯皇帝时,明朝就灭亡了。
【解读】
朱元璋的皇位本由太子朱标继承,可惜朱标死了。当时还有二皇子秦王、三皇子晋王、四皇子燕王,他们都是藩王,手握重兵,边守重疆。朱元璋本有意立燕王,怕引起其他藩王争战,于是重新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据嫡长孙继位原则,明兴宗朱标长子朱雄英可继位,可朱雄英也死了,遂立了嫡次孙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权夺位。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的死是个谜团,因为朱棣攻城火烧京城,在皇宫未找到朱允炆。虽然对于朱棣登上王位的方式有所不齿的地方,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等,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大的突破。明朝传了十六个皇帝,到了明思宗朱由俭也就是崇祯皇帝的时候,天灾人祸,内乱四起。虽然他雷厉风行地杀了宫廷内患魏忠贤,但也刚愎自用地处死了英雄袁崇焕,使得明朝更加风雨飘摇。后受李自成逼迫,在煤山(现景山)自缢身亡。
权阉[1]肆[2],寇[3]如林,李闯[4]出,神器焚[5]。
【注释】
[1]阉:指代太监。[2]肆:任意,放肆。[3]寇:盗匪,侵略者,这里指起义军。[4]李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5]神器:比喻帝位。
【译文】
明末时期,宦官权势当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解读】
明末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义。李自成是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勇猛有识,受各首领赞赏,声望日高,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由于其部将李岩提出“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使李自成的军队获得百姓的支持,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后来他带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他犯了“胜者为王”一时骄傲的错误,逼反吴三桂,导致其引领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继续抗清斗争。
清世祖[1],膺[2]景命[3],靖[4]四方,克[5]大定[6]。
【注释】
[1]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2]膺:承受,受命。[3]景命:天命。[4]靖:安定,平定。[5]克:能够。[6]大定:大一统。
【译文】
清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皇位,平定各地战乱,老百姓重新开始安定的生活。
【解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控制局势,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努尔哈赤采用蒙古文字为满语配上字母而发明了满文,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世时期迁都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改元承德,是大清国的建立者和开国皇帝。后来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突然无疾而终,其子爱新觉罗·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继承皇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古今史,全在兹[1]。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1]兹:这里。
【译文】
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解读】
“读史使人明智”。当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史虽繁[1],读有次[2]:史记一,汉书二。
【注释】
[1]繁:多。[2]次:顺序。
【译文】
中国历史书纷繁复杂,读的时候讲究次序:先读《史记》,再读《汉书》。
【解读】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时期,下至新朝的王莽时期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1]三,国志[2]四,兼证经,参通鉴[3]。
【注释】
[1]后汉:指代《后汉书》。[2]国志:指代《三国志》。[3]通鉴:指代《资治通鉴》。
【译文】
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可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
【解读】
《后汉书》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记载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期间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继《史记》《汉书》后又一部私人编撰的重要史籍。《三国志》是我国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间的详细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史者,考实录[1],通古今,若亲目[2]。
【注释】
[1]实录:翔实可靠的记录。[2]若亲目:就像亲眼目睹。
【译文】
读历史的人应当翻阅历史资料,以进一步考察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解读】
中国历史悠久,前文《三字经》中描述的历史是个简单的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历史脉络,深入了解研究,必须查考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所以《三字经》中也为翻阅什么资料提供参考,包括“前四史”和“二十四史”。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汲取宝贵经验、历史教训。
口而诵[1],心而惟[2],朝[3]于斯[4],夕[5]于斯。
【注释】
[1]诵:背诵。[2]惟:思考。[3]朝:早上。[4]斯:这,这里。[5]夕:晚上。
【译文】
读书要有恒心,一边口里朗读,一边用心思考。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解读】
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无穷尽的。就像一只气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接触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知识也是这样,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不了解的方面越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智慧。古人讲聪明过人,一个“聪”字就把读书时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时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十传[1],三百载[2],梁[3]灭之,国乃改。
【注释】
[1]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位皇帝。[2]三百载:唐朝统治将近三百年。[3]梁: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译文】
唐朝共传二十位皇帝,历时将近三百年。后梁的朱温灭唐之后,江山易主,国家就改掉了。
【解读】
唐太宗统治期间,任人唯贤,善于纳鉴,又体恤百姓,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社会出现祥和安宁、盛世空前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时,他励精图治,使得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又进入第二个盛世,人称“开元盛世”。但后期由于他对杨贵妃格外宠爱,又宠信、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臣,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后果,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唐朝,这也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杨贵妃,字玉环,唐代蒲洲永乐人,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深得唐玄宗宠爱。《过华清宫绝句》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真实写照。《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描写他们爱情的名句,后唐玄宗被逼赐死了杨贵妃,真应了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梁唐[1]晋,及汉周,称五代[2],皆有由。
【注释】
[1]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2]五代:唐朝之前有宋、齐、梁、陈、隋五代,称前五代;唐朝之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称后五代。此处指后五代。
【译文】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更替时期,史上称作五代,五代更替都有一定缘由。
【解读】
朱温,小名朱三,后梁太祖,唐朝砀山人。参加农民起义后,又归降朝廷,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任命为大将军。在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家的朱温后来废掉了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建立后梁。后梁是被后唐所灭的,建立后唐的正是李存勖,唐朝晋王李克用之子。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与父亲一起讨伐朱温,攻灭后梁,一统北方。但他荒淫无度,又听信谗言,内乱四起,死后由儿子李嗣源继位。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掌握重权,后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为条件获得援助,攻灭后唐,登上皇位,建立后晋。后晋灭后是后汉,开国皇帝是刘知远。五代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建立的后周,郭威死后,由皇后的内侄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
炎宋[1]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2]。
【注释】
[1]炎宋:赵匡胤建立宋朝,区别于南朝刘宋,史称赵宋,赵宋以火德为崇,故也称炎宋。[2]南北混:即南宋和北宋先后与北方辽、金、西夏等相攻混战。
【译文】
炎宋兴起,赵匡胤受后周“禅让”,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个皇帝后,又陷入南北混战的局面。
【解读】
宋太祖赵匡胤,涿州(今河北)人。周世宗柴荣死后,周恭帝柴宗即位,尚且年幼。辽兵南下入侵时,赵匡胤受命领兵出征,此时他已是禁军将领,掌握后周的兵权,这次出征发生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军队在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士兵们倒戈拥护赵匡胤做皇帝,给他穿上了黄袍。回到京城后,整个京城也被赵匡胤占领。周恭帝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对周朝的太后和幼主也没有动手,后周柴家子孙在宋朝还是有一定特权的。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辽[1]与金[2],皆称帝,元[3]灭金,绝宋世。
【注释】
[1]辽: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2]金:女真族创建朝代,国号金。[3]元: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译文】
北方的辽人、金人纷纷建国称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宋两朝,建立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解读】
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关于继承的原因也众说纷纭,是个谜。到了宋徽宗的时候,辽、金、宋还有西夏国的关系十分复杂。辽朝是被金朝灭掉的,后金朝又灭了北宋。宋朝的人、物、财都被金朝掠夺,这就是史称的“靖康之难”。面对金兵入侵,宋朝军民奋起抗战,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将领,尤以岳飞为代表,更是留下“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名句。宋朝很快又推出新皇帝宋高宗赵构,皇室南逃,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后来金朝又被蒙古和南宋联合灭掉。
舆图[1]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2]废[3]。
【注释】
[1]舆图:指领土疆域。[2]国祚:帝位,王位。[3]废:废弃。这里指国亡。
【译文】
元朝时的疆域很广,所属领土超过了之前的任一个朝代。然而历经九十多年,就灭亡了。
【解读】
元朝是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王朝,不仅统一了中国,还兼并了很多民族,包括后来成洁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领土,强盛时期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亚,甚至有说北到北冰洋。在元朝和南宋相争更替的时候,也出现了英雄人物文天祥。南宋末年,国势微弱,支撑不住元朝大军摧枯拉朽式的战争,军队兵临城下。文天祥接到宋恭帝诏书,出兵勤王。文天祥希望通过与元军谈判来刺军情、探虚实,结果不但被元军大将伯颜扣下,而且文天祥的军队也被南宋朝廷解散。羊入虎口、身陷囹圄的文天祥面对元朝的策反归顺的意图视死如归,宁可以身殉职。正如《过零丁洋》所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太祖[1]兴,国大明[2],号[3]洪武,都金陵[4]。
【注释】
[1]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早年家贫出家,在皇觉寺为僧。[2]明:国号。[3]号:年号。[4]金陵:南京。
【译文】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定都金陵。
【解读】
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困,放牛、为僧、云游。艰苦的生活磨练使他练就了坚毅勇敢的性格,积累了很多社会经验,也结交了能人义士、朋友。后来他参加红巾军义军起义,屡有战功,渐成统帅,南征北战,“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当上了皇帝,年号洪武,定都在金陵(今南京)。朱元璋是继汉刘邦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贵为皇帝后,性格使然敏感多疑。为了使大明江山稳妥地传下去,后来也杀了很多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将士,先后就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等。
迨成祖[1],迁燕京[2],十六世,至崇祯[3]。
【注释】
[1]成祖:指明成祖朱棣。[2]燕京:今北京西南。[3]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俭的年号。
【译文】
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从金陵迁到燕京。明朝历经十六个皇帝,到崇祯皇帝时,明朝就灭亡了。
【解读】
朱元璋的皇位本由太子朱标继承,可惜朱标死了。当时还有二皇子秦王、三皇子晋王、四皇子燕王,他们都是藩王,手握重兵,边守重疆。朱元璋本有意立燕王,怕引起其他藩王争战,于是重新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据嫡长孙继位原则,明兴宗朱标长子朱雄英可继位,可朱雄英也死了,遂立了嫡次孙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四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权夺位。历史上,关于朱允炆的死是个谜团,因为朱棣攻城火烧京城,在皇宫未找到朱允炆。虽然对于朱棣登上王位的方式有所不齿的地方,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浚通大运河,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等,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对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大的突破。明朝传了十六个皇帝,到了明思宗朱由俭也就是崇祯皇帝的时候,天灾人祸,内乱四起。虽然他雷厉风行地杀了宫廷内患魏忠贤,但也刚愎自用地处死了英雄袁崇焕,使得明朝更加风雨飘摇。后受李自成逼迫,在煤山(现景山)自缢身亡。
权阉[1]肆[2],寇[3]如林,李闯[4]出,神器焚[5]。
【注释】
[1]阉:指代太监。[2]肆:任意,放肆。[3]寇:盗匪,侵略者,这里指起义军。[4]李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5]神器:比喻帝位。
【译文】
明末时期,宦官权势当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解读】
明末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义。李自成是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勇猛有识,受各首领赞赏,声望日高,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由于其部将李岩提出“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等口号,使李自成的军队获得百姓的支持,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后来他带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他犯了“胜者为王”一时骄傲的错误,逼反吴三桂,导致其引领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继续抗清斗争。
清世祖[1],膺[2]景命[3],靖[4]四方,克[5]大定[6]。
【注释】
[1]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2]膺:承受,受命。[3]景命:天命。[4]靖:安定,平定。[5]克:能够。[6]大定:大一统。
【译文】
清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皇位,平定各地战乱,老百姓重新开始安定的生活。
【解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控制局势,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努尔哈赤采用蒙古文字为满语配上字母而发明了满文,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后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世时期迁都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改元承德,是大清国的建立者和开国皇帝。后来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突然无疾而终,其子爱新觉罗·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辅佐下继承皇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迁都北京,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古今史,全在兹[1]。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1]兹:这里。
【译文】
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解读】
“读史使人明智”。当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史虽繁[1],读有次[2]:史记一,汉书二。
【注释】
[1]繁:多。[2]次:顺序。
【译文】
中国历史书纷繁复杂,读的时候讲究次序:先读《史记》,再读《汉书》。
【解读】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时期,下至新朝的王莽时期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1]三,国志[2]四,兼证经,参通鉴[3]。
【注释】
[1]后汉:指代《后汉书》。[2]国志:指代《三国志》。[3]通鉴:指代《资治通鉴》。
【译文】
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可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
【解读】
《后汉书》是我国南朝刘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记载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期间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继《史记》《汉书》后又一部私人编撰的重要史籍。《三国志》是我国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间的详细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读史者,考实录[1],通古今,若亲目[2]。
【注释】
[1]实录:翔实可靠的记录。[2]若亲目:就像亲眼目睹。
【译文】
读历史的人应当翻阅历史资料,以进一步考察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解读】
中国历史悠久,前文《三字经》中描述的历史是个简单的轮廓。要想真正掌握历史脉络,深入了解研究,必须查考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所以《三字经》中也为翻阅什么资料提供参考,包括“前四史”和“二十四史”。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汲取宝贵经验、历史教训。
口而诵[1],心而惟[2],朝[3]于斯[4],夕[5]于斯。
【注释】
[1]诵:背诵。[2]惟:思考。[3]朝:早上。[4]斯:这,这里。[5]夕:晚上。
【译文】
读书要有恒心,一边口里朗读,一边用心思考。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解读】
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无穷尽的。就像一只气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接触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知识也是这样,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不了解的方面越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智慧。古人讲聪明过人,一个“聪”字就把读书时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时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