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文学 > 江山美色 > 论张须陀之死以及秦、程、罗三将

论张须陀之死以及秦、程、罗三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移动文学 www.yd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隋第一名将张须陀终于倒下了。带着对大隋的无奈伤叹,带着对手下大将背叛的悲伤与理解,带着对子弟兵的愧疚和安慰、带着自己心灵的一丝解脱,带着无限的情感,张须陀跟西楚霸王项羽一般悲壮地结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墨武为张须陀安排了一个悲壮自杀的结局,但这并不妨碍张须陀死于平叛瓦岗兵败的史实。在江山中,张须陀实在具有了太多重要的意义,墨武连续安排了几章的篇幅来铺垫描述张须陀的结局,如果仅仅以一个力战不敌死于乱军之战的结局,实在不足以彰显张须陀的非同一般。

    回顾全书,墨武对张须陀的描写,主要有三个层次,刚开始是只闻其名其行,各地叛乱盗匪对他敬畏,闻风溃散;朝廷上下都对他景仰,渴求一见;但张须陀从没露面,此时对张须陀的刻画可以说是先声夺人,从一个侧面张须陀的不凡。张须陀第一次正式露面是在捕杀萧布衣的时候,那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忠心耿耿,勇武不凡大将,这一次描写主要集中在张须陀个人,展现的是张须陀超强的个人战斗能力。而征战瓦岗,是对张须陀的第二次直接描写,此次主要着力的是张须陀的将帅才能,运筹帷幄,对士兵的关心,在士兵中的威望,种种展示着张须陀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三个层次对张须陀描写刻画,可以说是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深入地刻画出了张须陀的形象、能力、性格。尤其那反复强调出现的愁苦脸容和临死前的笑容,更是把张须陀忧国忧民、忠心耿耿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英雄的末路,用英雄的方式来结束,正是最震撼最直接的方式,张须陀救援送走子弟兵,凭靠只身的忠肝义胆和热血,完成了自己对大隋对手下的忠诚和仁义。张须陀的一生都在为大隋奔波,无论大隋变得怎样,他都一样不离不弃!毫不夸张的说,张须陀是大隋最忠的忠臣,最勇的勇将!然而正是这个忠勇,使得张须陀有着项羽一样的悲哀,他战无不胜,但盗匪结盟,形势无法逆转,张须陀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无法面对大隋的没落,唯有一死来解决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为大隋尽最后的一丝忠心。

    张须陀的死,实在具备了太多的意义,可以说是以一身系天下。对大隋而言,天下已经失去了支柱,杨广已经无所倚仗;对众大臣而言同样觉得杨广已经不可靠,不在值得死死维护抱住。接下来的日子,杨广要面临的就是皇帝的光环逐渐的剥离他的身体,身边的人不再恭敬,不再顺从,逐渐的远离他,背叛他,众叛亲离,直至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直至成为了反叛者的阻碍者而被杀,或者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也就只有萧皇后一个人了。

    对于手握兵权、野心勃勃的各方军政者如刘武周、李渊、王世充等而言,张须陀的倒下为他们释放了一个信号,大隋已经没有支撑,杨广已经无能为力,自立的时机已经出现。张须陀死了,不见得各地反旗就竖起来,但无疑大隋各方有雄心的军政势力势必趁势招兵买马,大力发展力量,忌讳畏惧之心渐去,转而明目张胆起来。

    对于民间各方农民势力而言,一直缠绕在心中的魔咒被摘除,从此可以更放心地劫掠天下,不必顾忌张须陀的剿灭,各地造反势力势必发展更加蓬勃,迅猛。而其中意义最大的莫过于对瓦岗,对李密而言。张须陀死在攻打瓦岗一役上,换言之,就是瓦岗军大败了张须陀,甚至杀死了张须陀,虽然详细情形有所出入,但张须陀死了却是明摆着的事实。经此一战,瓦岗在天下盗匪眼中,在百姓眼中,声名大震,威望更是无可匹敌,四方力量闻风归附地必定不少,因此,瓦岗顺理成章地成为天下第一农民义军。而李密,是此次大战的直接策划者、总指挥,不仅用计乱了张须陀地精兵,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给予张须陀沉重一击。此战过后,李密在瓦岗军心中,地位已经超然,威信、名望势必大大提升,就算在天下各方义军中,声望也必然大大提高,加上“蒲山公”的名门显贵地位,登高一呼,万众应从。相比之下,翟让虽为老寨主,但无论出身、能力、声望都远远不如李密,一场权力争斗已然呼之欲出。当然对于本书的主角萧布衣来说,自然也是一个好机会,暂时有一个平静的环境可以安稳地发展生产,储备力量。

    张须陀死了,他手下的三名大将秦琼、程咬金和罗士信却早在他死前就背叛了他。常理来说,被手下出卖,是很悲哀很愤怒的事,而当叛徒的,自然也是惹人痛恨唾骂的主儿。然而在这里,所有人都显得合情合理,算不得谁错谁对,只能说选择不同而已。张须陀一生为大隋,忠心耿耿,征战无数只为稳固大隋江山,天下景仰,在杨广心中自然也是大大的忠臣,恩宠声望一时无两。秦、程、罗三将跟随张须陀四处征战,却是想沙场立功,扬名立万。这是张须陀与手下三将人生目的的根本区别,最后的结局也是这个矛盾最终激化所产生。

    大隋虽然开设开科取士,但毕竟新生制度并不成熟,机会不高。从军战场立军功是下层人民树立功名的一条捷径,这条道路自古有之,直到大唐仍是如此,如边塞诗派。我们不忍心说张须陀是愚忠,但至少是对大隋死忠,而三将却没有那么崇高的生命理想,他们跟着张须陀东征西讨的,只是想出人头地。但是随着大隋局势的衰落,盗匪越来越多,天下越来越乱,依靠为杨广卖命来扬名立万,达到功成名就的人生目的逐渐变得渺茫。对于通过跟着张须陀征战来取得功名的想法已经越来越值得怀疑。直到萧布衣战功赫赫,却被杨广下旨捕杀,这一事件对三将来说,影响重大,就算自己再怎么拼杀也不可能达到萧布衣的那样的显赫的战功,而功劳大如萧布衣却都不免朝不保夕,何况其他?秦琼、程咬金已经在犹豫反思,罗士信因为张须陀的救命之恩不敢多想,但毕竟那颗为大隋立功的心难免冷却,之所以还跟着张须陀只是为了知遇之恩不忍相弃。

    而这个时候,李密为了心中大计,却是偷偷联合各地反隋起义势力,采用各种手段,动qing动利,针对各人的弱点进行威胁利诱,利用人的弱点是李密的强项。秦琼是孝子,李密拿他的母亲来威胁秦琼反戈,秦琼只能答应。秦琼对大隋早已失去幻想,跟从张须陀征战自然也没多大兴趣。但母亲落在盗匪手上,生死却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服从军事行动和拯救母亲的生命孰轻孰重,在一个孝子的心中一下子就可以判断出来,因此秦琼选择了母亲。三将中程咬金可能是去虎牢关请兵失败,罗士信则很有可能因情背叛。

    张须陀就算不死,三将与张须陀分道扬镳也是早晚的事,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为忠,一为名,乱世之中,迟早各为其主,就算兵戎相见,也是在所难免。与其说三将背叛张须陀,不如说是双方间人生观、价值观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张须陀虽然对秦琼的背叛感到无奈伤感,却也表示了理解;秦琼虽然对背叛张须陀感到愧疚,但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一次,他仍然会如此选择。这种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的冲突,就跟宿命一样,即使知道了也不可解。

    本文由墨武门书友侠观提供撰写,感谢了,还请朋友们多多发表看法,呵呵谢谢!